368、(3/6)

有声小说,新笔趣阁在线收听!
加班剥削,

1963年工厂正是生产,公司在米国生产晶圆后运到港进行封装和测试,最终的成品一部分运回米国,剩下的则直接在亚洲销售,

它们的生产流程比其他晶体管更加劳动密集,所以很快就雇用了六千余名工人,在几名米国主管和数千名港工人“三班倒”的努力下,基尼仅1963年全年,在原本是拖鞋厂的厂房内,产量达到了1.2亿枚,

仙童半导体公司是第一个在亚洲布局产线的芯片公司,随后包括德州仪器、摩托罗拉在内的其他米国公司,和一些日国公司纷纷在港设厂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到1970年,港电子厂的数量达到230家,雇佣工人达3.8万人。港工业出口占到了总出口的81%,这也标志着港城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,

开始实现港城经济的第一次转型,由原本以轻工业为主导,转型为以电子工业、金融业和商业为重心,因此一跃而成“亚洲四小龙”之一。

尽管港工人25美分的时薪只是米国工人的十分之一,却仍是亚洲最高的。与之相比,弯弯工人的日薪是19美分,马来西亚的是15美分,新加坡的是11美分,而韩国工人的时薪仅为10美分。

接下来,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工厂开到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槟城。在那个“半导体”尚未广为人知的年代,

这些米国公司的生产外迁奠定了今日“以亚洲为中心”的芯片生产供应链局面。十年之内,几乎所有的米国芯片公司都纷纷在亚洲开厂。

到了八十年代,港城电子产品不限于半导体收音机,增加了彩色电视机、游戏机、电脑零配件的生产。

马家的电子厂就是生产电视机配件、游戏机配件、电子手表,雇工千余人的中小型电子厂。

因为薪资和场地的限制,千余人的电子厂一年利润也不过千万左右,这还是订单多、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的成效。

年近四十的马俊贤根本不像老板,单单瘦瘦穿着件袖口沾了油渍的工服,妥妥的技术工形象,也难怪他老豆被张小虎弄死、祖传唐楼廉价出售也毫不知情,跟杀父仇人还合作做起了买卖,有够糊涂吧。

但也就是靠他一己之力,把濒临关门歇业的工厂起死回生,几年后还能创造千万港币利润,谁都得夸他是个成功的企业家。
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
《从情满四合院开始的影视游》 最新章节368、,网址:https://www.xbqg999.com/261/261611/348_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