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枚已经八十的人了,对他来说,如今的大事除了儿子的婚事和随园的延续,就只有北海军何时入关取代满清。至于生死,他在三年前就看开了。>
话说袁枚在46岁的时候,有个叫胡文炳的人给他看了相,随后告诉他,你会在63岁得子,76岁寿终。袁枚一辈子不信鬼神,所以也就是姑妄听之。谁料他63岁真得一子,于是他也开始相信自己的命运劫数难逃。>
到了乾隆五十六年,76岁的袁枚果然身体大不如前。先是得了场痢疾,病中还梦见了一僧一道上门,告诉他寿终的准确时间。于是他便让同仁好友提前给他写挽诗,也为家人提前做了安排。>
到了那年除夕,随园上下所有人都在惴惴不安的等着他“坐以待死”,煎熬中不知不觉就到了大年初一。直到一声公鸡长鸣,天亮了,袁枚安然无恙,全家人喜极而泣。>
也正是有了这场经历,袁枚彻底将生死看开,游天台,登黄山,甚至敢坐船去北海镇。>
“人生如客耳,有来必有去。其来既无端,其去亦无故。但其临去时,各有一条路。”>
从1791年开始,随着北海军情报局的建立,北海镇也开始在满清治下的各主要城镇建立情报站。这些情报点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搞破坏,而是搜集包括物价在内的各种商业信息、绘制包括街道和桥梁在内的城内空间结构、以及驻军布防的信息。>
具体到江宁城的情报点总共有四个,江东门外、三山街、还有就是东门外桃叶山下的“晋王渡”附近。跟京城的情报点一样,江宁的情报站也是不发生横向联系,所有搜集的情报每隔三天便会用电报发往山东,经汇总后再发往情报局总部。>
袁枚从北海镇回来前,赵新在送行的时候曾私下告诉他,以后如果有麻烦需要帮忙,可派人去城内三山街上一家名为“同心成”的毡货铺,找一位姓常的掌柜,只需说过暗号,把事情如实告知即可。>
袁通得了老爹的指示,急匆匆的坐着轿子来到城内。好在三山街并不长,他很快就找到了那家铺子。刚一进门,一股子隐隐的羊膻味就往鼻子里窜。>
店里地方不大,也没客人,看到有人上门,柜台后一名操着山西口音的伙计招呼道:“这位客官,您可是要选毡子?那您可来对地方了。敝号的毛毡在三山街上那是数得着的上等货,毛绒又细又密,都是从......”>
袁通哪有心情看什么毡子,急赤白脸的打断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《乾隆四十八年》 最新章节第七百九十一章 人生如客无我相,网址:https://www.xbqg999.com/311/311775/798_4.html